湾区完备产供链为全球带来机遇
《报告》首次绘制了大湾区智能汽车、创新药两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图谱,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形成涵盖电池、零部件、整车及服务的智能汽车全链条产业集群,在创新药领域形成了“港药粤产”“澳门监制+横琴生产”等合作模式。
记者从会上获悉,深圳、香港、广东创新集群今年首次登顶全球第一,广东现有全国最多的7.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蔡冠深受访表示,以汽车产业为例,广东拥有产业链上游的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的整车集成制造等优势,香港在金融创新与技术的研发方面具备优势,可在产业链下游提供服务。此外,香港国际化程度高,可作为大湾区车企“走出去”的平台。
鼓励内地企业在港设立区域总部
面对全球供应链重组,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理想伙伴。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百里在会上表示,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鼓励内地企业在港设立区域总部,包括供应链管理、研发、财资及电商中心,借助香港优势拓展国际供应链业务。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高级副总裁范诺亚表示,在关税战背景下,美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在华业务,大湾区已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市场的重要枢纽,大湾区作为中国制造业和创新中心,是企业的实验室和训练场,更是助力其完善商业模式、拓展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理想平台。
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亚太区首席代表维克多·奎罗斯表示,他们今年已在深圳南山设立大湾区办公室,未来将深化与大湾区在产品与服务、产业与技术等方面的双向合作,共同构建更稳定、开放和可持续的国际供应链。
姜信治:联合科研攻关 对接先进制造体系
全国政协副主席姜信治在大会上讲话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从10.8万亿上升至14.8万亿,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三地紧密携手,推动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引领者。面向未来,要加大三地联合科研攻关力度,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体系互动对接,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粤港澳要以设施联通和规则衔接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使粤港澳大湾区各类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粤港澳大湾区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国际化优势突出,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
王伟中:诚邀全球企业到湾区开展创新应用
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在大会上致辞表示,广东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以不到全国2%的国土面积、9%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超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他指出,广东具备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常住人口已达1.27亿人,去年出生人口113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万亿元,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王伟中表示,广东拥有完备产业体系、丰富应用场景、强大创新能力、高水平开放平台和优越营商环境,正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排名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今年首次登顶全球第一。广东目前拥有全国最多的7.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科研经费、科研人员和发明专利申请九成以上来自企业。王伟中诚邀全球企业到广东、到大湾区开展创新应用,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迭代升级,共同打造原始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
外贸方面,2024年广东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1万亿元。王伟中表示,在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的背景下,今年1至7月,广东外贸逆势增长4.3%,贡献了全国1/4的增量,新设外资企业1.7万家,增长了32.7%。
李家超:团结湾区力量 应对全球经贸挑战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大会上发表视频致辞表示,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香港一直与大湾区各城市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将积极发挥"一国两制"下内联外通的优势,担当"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平台角色。团结湾区力量应对当前全球经贸格局的挑战,意义重大。
李家超表示,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粤港澳三地的共同努力下,大湾区建设成果丰硕。其中,"港车北上"和快将落实的"粤车南下",以及促进人才"南下、北上"双向流动的便利措施,为人员流动带来更大便利;香港与东莞共同推展"海空货物联运",大大提高跨境航空货物中转效率;今年三月实施的CEPA框架下《服务贸易协议》第二份修订协议,进一步支持"港资港法"、"港资港仲裁"在大湾区多个城市落地,为港企和专业人士拓展内地市场提供更广阔空间;"跨境理财通"措施自启动以来持续发展优化、新推出"跨境支付通"联通两地支付系统,奠定了粤港澳金融合作发展基石,进一步促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
展望未来,李家超表示,香港会继续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高水平互联互通,深化三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流动,携手各大湾区城市,为国家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岑浩辉:发挥中葡平台作用 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岑浩辉在大会上通过视频致辞表示,本届工商大会以"赋能大湾区,共拓新机遇"为主题,与澳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这一新阶段新使命高度契合。澳门依托"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广泛的国际联系,立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以琴澳一体化为目标,着力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他续指,这既是澳门深度参与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破局关键所在。"澳门+横琴"正在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度,实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展望未来,澳门特区政府将始终以习近平主席视察澳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中葡平台作用,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
尤其是立足澳门发展实际,服务国家战略所需,谋划推出一批标志性,具带动效应的重大工程项目,务实有序规划建设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澳门国际综合旅游文化区、澳门珠江西岸国际航空运输枢纽(港)及澳门科技研发产业园,使之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持续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国际一流湾区,贡献澳门机会和澳门力量。
金融合作/未来逾200家公司拟赴港上市
15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广州开幕,并举行主题为"深化大湾区跨境金融合作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平行论坛。 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在大会上致辞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的"磁场效应"愈发彰显,深交所和港交所当前的上市公司总流通市值已超过75万亿元,大湾区內金融机构的布局也更趋密集多元。以今年港股IPO热潮为例,截至9月上旬,在港股60家IPO企业中,有53家企业注册地或总部在内地,"大湾区的金融发展既能为中资企业出海布局提供跳板,也可以促进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长期配置。"
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合作专题论坛上,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指出,今年1至7月港股融资额达1279亿港元,居全球首位,未来仍有逾200家公司计划上市,包括许多来自大湾区的优质科企。香港富德证券CEO廖杰表示,香港市场近年热度持续上升,从上半年稳定币、区块链的关注,到下半年IPO热潮、客户纷纷来港开户,这些都反映了大湾区未来金融创新的合作机遇。香港金融发展局行政总监区景麟建议,跨境理财通可进一步优化与扩容,并提升南下产品中人民币计价比例,以巩固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功能。
规则衔接/三地完善 “调解+仲裁+诉讼” 一体协同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发布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系统梳理了中外企业在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临时仲裁解决争议的法律依据、程序规则及注意事项,为企业等市场主体制定操作指引。大会还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商事法律合作促进专题”研讨会,推动三地在法律合作与多元解纷机制对接与标准互认,促进完善 “ 调解+仲裁+诉讼 ”一体化协同体系。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虎表示,从跨境贸易、海洋经济到知识产权、投资合作,市场主体对 “ 高效、便捷、可执行 ”的纠纷解决需求日益迫切。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副秘书长王芳指出,大湾区跨境商事活动需要一套适配的“纠纷解决生态”,包括建立大湾区调解中心;联合三地调解仲裁机构共同设立内地-香港-澳门联合调解机制,推动三地规则对接;构建 “调解+仲裁+诉讼” 闭环等。
香港调解联盟会长陆庭华分享了香港发展为“调解之都”的实践经验。在“一国两制”制度下,香港是高度自由经济体系,与世界广泛接轨,在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香港通过系统培训,调解工作日益标准化、专业化,并通过各种活动将调解理念推广到社会各个阶层,使其成为香港多元解决争议的重要路径。
来源:香港大公报
编辑:游万龙
热 点 资 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