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贸易报】探馆链博会:中国科技创新的“引擎室”是如何构建的?
最新动态
【中国贸易报】探馆链博会:中国科技创新的“引擎室”是如何构建的?
2025-07-193


今天,我参观了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先进制造链展区。在先进制造链展区首次设立的创新链专区同样引人注目。它不是简单地展示最终产品,而是呈现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概念到产业化应用的全过程,如同整场盛会的“引擎室”,揭示着驱动产业发展的“转化密码”。

image.png 先进制造链(创新链专区)现场

本报记者张越 摄



创新链专区汇聚14家机构和企业,逻辑清晰地展示了创新的三大支柱:制度保障、载体支撑、服务协同。


其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以及三大技术交易所,共同构成创新的制度与市场基础,为技术成果的安全、高效流转铺平了道路。在这条创新链上,不同角色的协同合作,书写了几个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生动篇章。


image.png 国家知识产权局展台前人流如织

本报记者张越 摄


源头活水:

攻坚未来的“硬核”科技



一切创新的起点,是基础科学的深耕。在专区里,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几大“国家队”就展示了这种面向未来的战略定力。他们的共同点是:不追短期热点,而是啃最硬的骨头,为国家战略产业的未来提供源头活水。


例如,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聚焦于被誉为“白色石油”的战略金属锂。展台上一台巨大的全景沙盘,生动展示锂电固废料的处理技术。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告诉我:“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回收,而是要实现近乎完美的循环。当我们可以让废旧电池里镍和钴的回收率达到99%以上,锂的回收率也高达95%以上时,我们实际上就是在闭合整个产业的循环,把废弃物重新变回战略资源。”


image.png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展示的沙盘

本报记者张越 摄


同样着眼于未来能源的,还有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他们在展台上展示了覆盖“制、储、输、用”的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其核心是攻克了储运难题的氢液化技术。


而面对部分新能源“看天吃饭”的痛点,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产业化公司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则带来他们的答案。总经理纪律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多学科交叉、多过程耦合的系统工程,牵扯到多个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需要长期投入的硬科技。我们从小到大,先从10kW、1.5MW起步,再到10MW、100MW,再到300MW,目前正在开展更大规模系统的研发。”


从锂、氢到储能,这些“国家队”在展台上所呈现的,正是为整个创新链注入的最基础、也最强劲的动力。


漫漫长路:

从书架到货架的“惊险一跃”



有了基础研究的“金点子”,如何将它变成能上货架的“金钥匙”?这是一段充满艰辛的“长征”。


大连科天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展台,就完整复刻了这段历程。他们的主题就叫“新材料的长征之路”。该公司营销部长崔建军在展台前向我解释道:“它源于一篇博士论文,到今天走了30多年,经历了超过4000次的各种试验。我们想让大家看到,跨越科技转化的‘死亡之谷’,到底需要付出什么。”展台上,从一本博士论文,到实验室样品,再到最终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陶瓷铝晶种”商品,这条漫长而执着的转化之路被完整地呈现出来,令人动容。


image.png展台工作人员为观众介绍大连科天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张越 摄


这条路并非只有一家企业在走。核技术应用的领军企业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现场呈现“能谱CT”和“静态CT”两款创新安检设备,设备突破传统安检仅能识别物体外形的局限,通过先进的CT扫描技术实现对物品材质的精准鉴别。这些产品充分展现了同方威视在将前沿科研转化为实用安防解决方案方面的强大实力。


无论是大连科天还是同方威视,展台上前沿的产品都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创新成果由“书架”到“货架”的生动故事。


共生雨林:

让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单个企业的成功固然重要,但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才能让更多的“种子”有机会发芽。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就在展台上致力于呈现这样一个“热带雨林”生态。启迪的企业定位不只是提供办公楼,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热带雨林”。通过“政府、企业、大学”的立体三螺旋模式,把科技、产业、金融的要素都连接起来。展台最亮眼的“员工”,莫过于来自其孵化企业“硅基公园”的智能机器人讲解员“小迪”。


同时,13家孵化企业的“高精尖”产品在展台悉数亮相,既有玮航科技研发的百米高空灭火无人机,也有微构工场用咖啡渣做成的3D打印材料,展品十分丰富。


此外还有像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载体,为这个“雨林”提供肥沃的“土壤”。为解决初创企业普遍面临的“不能用、不好用”的问题,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则在展台上“一条龙”展示了创新产品应用的迭代场景,帮助它们走完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正是这些孵化器、科技园和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同展示,才共同构成一个能让创新企业茁壮成长的共生环境。


image.png观众交流了解中关村东升科技园

本报实习记者卜一航 摄


真正的驱动力是“链”本身


逛完整个专区,一个清晰的结论浮现出来:中国科技创新真正的驱动力,并非某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创新链”本身。


这是一种被系统性构建起来的、环环相扣的完整生态体系。它的力量,源于链接。当然,创新链的构成远不止于此,还有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这样在通信领域持续创新的产业巨头,也在专区内展示其关键核心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再到保护的转化全过程。


归根结底,创新链中的链接,既是中科院那样的源头活水与产业未来的链接,也是大连科天那样从一篇论文到全球产品的链接,还是启迪控股那样将一个“金点子”培育成“参天大树”的链接。这个专区所展示的,正是一个为高效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而精心设计的强大引擎。



来源:中国贸易报

编辑:赵益新

图片
图片

热 点 资 讯

1、习近平复信中国丹麦商会负责人
2、任鸿斌会见专程来华参加第三届链博会的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
3、任鸿斌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4、任鸿斌会见南非副总统保罗·马沙蒂莱等来华出席第三届链博会的境外政商团组嘉宾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